2024/05/24

我給自己蓋了一間浴室 (上)


//原來,世界各地都有自然建築,因為,這就是從前人們生活的方式:沒有機器,只有人力;沒有工廠,只有大自然。於是,全家人甚至全村人會一起合力完成各種建築//

第一次接觸「自然建築」,是2017年的事情。那時候還在香港上班,全職工作令我身心疲累。

有一次,看見臉書的活動宣傳,立即被宣傳照片吸引。那是一幢用泥土和石頭蓋成的廚房,有柴火灶、披薩窯、熱水器、料理枱、洗手盤,全部東西連結在一起,就像一件大型裝置藝術品。圓潤的線條,平滑的質感,暖色系的畫面給人很溫馨的感覺。

原來,一間香港農場打算邀請一位台灣老師來港開辦一場土窯工作坊,在復活節假期的時間,足足橫跨十日。看了看日期,第一個反應是我不可能連續放十天假吧,於是便把這件事情拋諸腦後了。

約莫過了一星期,臉書上又再次看見這個活動,我又再次被那張宣傳照片吸引,然後心想,我真的沒有可能參加嗎?細心閱讀了工作坊資料,再拿出自己的日記本對了對日期,好像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啊?前面拿幾天假,後面拿幾天假,再加上OT的補假,不就剛好十天了嗎?心裏豁然開朗起來,計劃下一天回公司上班就跟行政同事申請假期。

最後,一個人報名參加了工作坊,活動位於香港北區的農場。之前從來沒有聽聞過,也從沒踏足過。下了火車,還要轉一程小巴,再走路15分鐘才抵達那個地方。工作坊歡迎大家在馬路旁的營地搭帳篷,那麼偏僻的位置,傻瓜才會每天來回自己的居所吧?但由於工作坊只包午餐,要過夜的話早餐和晚餐需要自備,營舍內有簡單煮食工具。於是我便決定「歸隱」十天,除了營幕睡袋睡墊,還帶上了十天的糧食,生怕自己會餓壞。

工作坊最後有大約二十位參加者,有些只參加頭六天,有些只參加後四天。萬萬想不到的是,最後只有三數位參加者和我想法一樣,決定在營舍露營,其餘大部份的參加者,竟然打算每天出入農場。有一位大姐跟我說,「睡眠質素太重要了,回家才能好好睡覺,年紀已經不小了。」教我哭笑不得。

工作坊的第一天,台灣老師跟大家簡單介紹自然建築,是一位中性打扮的女老師,但說話很溫柔,很有媽媽的感覺。
自然建築的意思,就是用純天然的物料如石頭、木材、竹子、泥巴、沙子、稻草等等來建築。原來,世界各地都有自然建築,因為,這就是從前人們生活的方式:沒有機器,只有人力;沒有工廠,只有大自然。於是,全家人甚至全村人會一起合力完成各種建築:土窯、土灶、土房子、土椅子等等。

除了台灣老師,還有兩位台灣女生當助手。我們每天分成三小隊完成各項任務:把黏土弄粉碎,再加水混成泥漿;把粗沙篩成幼沙;把稻草剪短;把各項材料整合成土團;跟著老師蓋窯。所有用泥土蓋成的自然建築,必須用石頭當地基,預防泥土淹水塌方。無論是蓋土窯還是土房子,搬運大石頭當底座都是第一步,因此更需要一大班人合力完成。

底座完成後,上層窯身結構我們需要製作土團(cob),由黏土、沙子、纖維加水混合而成,按不同需求和材料特性,混合不同比例。纖維的用途,就像現代建築工藝的鋼筋和水泥,把土團捉緊。於是,建築內層粗糙的可以用長稻草,外層平滑的可以用麻絨。

用土團蓋土窯的特點,就是可以用土團塑造不同的型態,或者把竹子和木塊鑲入土團表面做圖案。根據農場主人的要求,創作不同主題作為土窯的外觀。

土窯最外層需要防水,於是會把石灰混合土團造成耐候層,甚至加入各種天然礦石粉當顏料。

這個十天的工作坊,開啟了我學習自然建築的大門。後來我又陸陸續續參加其他地區的工作坊,有到台灣的,有到泰國的。而最令我著迷的,就是把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玻璃瓶加入建築體內,色彩繽紛的玻璃瓶加上陽光照射,那種透光性和夢幻性,真的充滿藝術氣息。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