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協力築夢的故事。
假如我有一個夢想,你會主動幫助我完成嗎?未必。
假如你有一個夢想,我努力幫助你完成,你會感動嗎?一定。
假如我不斷幫助每一位朋友完夢,當有一天我告訴大家我要築夢了,你們會一起成就我嗎?一定。
每個人都有夢想,而這次故事的主人,是一對在台灣苗栗鄉郊地區生活的小夫妻。他們希望可以在家鄉農田蓋上一所小泥窩,一個為了將來願意來到這個休耕地區生活,重新拾起鋤頭耕種的年青農夫的居所。
於是,協力造屋的故事開始了。
工作坊是共同生活的方式, 同時承載著每一位尋求學習尋求放鬆尋求療癒的人的共同體驗。一群互不相識、不同年紀、不同背景的人要一起生活,需要慢慢共同建立生活的節奏,配合新的環境,重新調整,這種節奏,更需要配合自然的步伐。老師說,每天共同工作前,鼓勵大家有充裕的私人時間完成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這是一個穩定心靈的過程。
從前農村生活的人不像現代人甚麼事情都用開會來解決,他們只要看見別人正在做甚麼,便懂得按優先次序配合,劈柴、生火、燒水、煮飯、洗碗、清潔。一群人共同生活, 回到從前村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互相依存的生活方式,共同為完成一件事而努力。現代人習慣獨來獨往,覺得那是獨立的表現。在小泥窩,共同生活是珍貴和無價的, 學習請求幫忙,承認自己的不足,明白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方式,我們都能夠看見和體驗這份美好。
切稻草是兩個人的工作,你說「切」,我說「好」,雙手再次調整稻草的位置,刀子一下一下切斷稻草的聲音。簡單的工作,卻需要兩個人有意識有覺知的配合,是因為安全的考慮,也是重新訓練活在當下,尊重正在處理每個事情的重要性。
抺泥牆是一個人的工作,當腦袋停止思考,大腦放空,專注眼前手上的事情, 這不就是襌嗎?正當享受抺土的過程,內在的聲音卻不期然升起,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們總是習慣把缺點放大。也許,這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泥土其實正在告訴自己一些事情,要學習欣賞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不完美中的完美。泥土同時也在反映自己的思緒, 牆壁從最初凹凸不平的質感,到後來一下一下塗抺成平滑的光面。當身體重新接觸土地, 透過雙手一層一層塗抹泥土,身心狀態從混亂變得平靜穩定,不知不覺間我們從大自然裏獲得療癒了。
小泥窩沒有一個明確的完工日期,老師說我們不用趕進度,好好享受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當下吧!這份體驗比起趕工完工更為重要。
這裏的生活很不真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天又一天,一星期又一星期,一眨眼工作坊便要結束了。就像太空的一天和地球的十年,這裏的節奏完完全全跟外在世界脫軌了。很喜歡這樣的感覺,日落西山,每個人卻仍然不願意下班,誓要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完為止。憑感覺塑造小泥窩型態, 隨心而行,一切都在宇宙的計劃裏。把自己的態度拿出來,態度永遠比能力重要,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而做?學習自在地做自己,有些路沒走過是沒法理解的。
第一天見到小泥窩有甚麼感覺?沒有甚麼感覺,甚至乎覺得它很醜怪。但當我們開始與它接觸了,感情出現了變化,我們和小泥窩產生了連結,開始發現它的美,它變得與眾不同了。就像《小王子》裏說的:我為你所花費的時間使你變得那麼重要,我馴養了你,我們彼此互相需要,你變得獨一無二了, 你對於我將是世界上唯一的,因為有意義,所以是美麗的。
原始生活吸引人們,因為那本來就是我們生命的原素和本質,就像小孩子的本能,總愛玩水、玩火、 玩泥巴、玩石頭、玩木頭。上一次感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份是甚麼時候?或者,在大自然裏生活,重新發現大自然的美,都是現代都市人需要重新學習的課題。
「我是誰?」「我為甚麼在這裏?」「我為甚麼要做這件事?」老師最愛重複的三個問題。透過不斷向自己發問, 探索自己, 找到自己。透過外在的東西,建造土屋也好,種植作物也好,共同生活也好,在這裏我希望完成甚麼?得到甚麼?自己到底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我認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嗎?我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有價值嗎?這種生活方式我享受和適合嗎?
在這裏,它不再只是一個自然建築的課程,更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我們可以認識一群擁有共同理念的人,大家可以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願意以這樣子的方式過理想中的永續生活。
然後,有一天,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都被成就了。
然後,有一天,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都被成就了。
回到從前村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互相依存的生活方式 |
簡單的工作,卻需要兩個人有意識有覺知的配合 |
雙手一層一層塗抹泥土,不知不覺間我們從大自然裏獲得療癒了 |
我馴養了你, 因為有意義,所以是美麗的
|
認識一群擁有共同理念的人,願意以這樣子的方式過理想中的永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