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

我給自己蓋了一間浴室 (下)


//我沒有刻意收集新的瓶子,因為四十年歷史的老房子內已經堆積著不同年份不同造型不同來源的玻璃瓶了。啤酒瓶、牛奶瓶、醬油瓶、汽水瓶、調味料瓶,通通給我收集起來,一個一個刷洗乾淨,再在地上排列成各種組合和圖案。//

最原始的自然建築,台灣老師的說法是「從搖籃到搖籃」,意思是從材料產生到建設過程到建築完成歷史任務,整個循環不會給大自然造成破壞和傷害,因為所有物料都可以塵歸塵土歸土。

不過,現代社會的建築始終需要講求耐用性和便利性,於是過程也會有適當的調整。譬如要增加建築的防水性和堅固度而在土團加入來自工廠生產的水泥;又或是把本來要運到堆填區的水泥塊和舊紅磚等建築廢料,變成自然建築基座結構的一部份;又或是減少社會廢棄物而在土椅子隱蔽處加入「生態磚」(ecobricks) ,一種把各種不能回收的垃圾如糖果紙和包裝物料塞入廢棄塑膠瓶,經過壓縮瓶內的填充物而令塑膠瓶非常硬身,從而可以當成「磚」去堆砌自然建築。

而我鍾愛的玻璃瓶創作工藝,其實也是原於同一個原因,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使用大量玻璃瓶,回收效益有限。於是,直接把瓶子拿來當自然建築結構的一部份,不是更直接和更有美感嗎?

第一次在自然建築接觸玻璃瓶工藝,是在香港參加土窯工作坊之後,我又跑到台灣參加土房子工作坊。前一期工作坊的同學把十多個透明的小小的牛奶瓶子,圍成一條魚的圖案鑲在土團版塊中,最後由我們幫忙安裝在土房子大門玄關的位置。

之後老師也讓我們幾位同學,各自負責一個小小區域,學習把玻璃瓶排列成不同方向和組合,再用土團鞏固,作為土房子高處的透光位置。

後來參加另一個在泰國舉辦的土房子工作坊,我同樣有機會練習在窗戶上方用小玻璃瓶子排列成透光位置,再用土團作固定。那次工作坊另一個大挑戰,是需要使用數十個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玻璃酒瓶,有紅酒瓶、香檳瓶、啤酒瓶等,在一幅比人還要高的土牆,合力砌成一幅曼陀羅圖案。因為圖案實在是太巨型了,為了確保酒瓶位置準確,瓶子與瓶子之間還要拉上繩子作固定。這一次又一次經驗,讓我下定決心有一天我也要用玻璃瓶子工藝給自己蓋一幢建築。

搬到深山生活後,我期待已久的機會終於來了。自然建築有各種工法,牆身可以是土團,也可以是土磚,當然還有其他工法如竹編夾泥、輕黏土、草磚等等。我在深山生活的老房子,是四十年前的村民合力興建的,從前村民習慣先用木框製作大量形狀和大小一樣的土磚,製作一定數量和經過風乾後,才用泥漿黏合成為房子外牆。

從前的房子以遮風檔雨和防盜賊為主,所以木窗戶很少也很小,因為早上人們都到農田工作,晚上才回到房子吃飯和睡覺,他們不怎麼需要幫房子採光。

但現代生活的我們不一樣了,很多時候日間都會待在室內做事情,於是,最初搬來深山生活,我們需要增加老房子的採光性。裝修大計包括把房子裏沒有窗戶的牆壁開洞,增加窗戶的數量,或者把原有的木窗取下來,把洞口擴大後改為玻璃窗。

於是,新增窗戶的同時,我們把很多完整無缺的舊土磚拆卸下來。老房子有一個區域有兩面半米高的矮石牆成L形,是從前房東養豬用的位置,但我們沒有要再養豬了,於是我決定把這個地方改建成新的浴室。

我按照自己的想法,本來的石牆可以直接做底座,再把L型矮牆分成左右兩個設計。右面牆直接把拆卸下來的土磚一塊一塊往上砌,堆疊到差不多天花板高度。

左面牆壁則用土磚堆疊出一個U型,中間位置要留作玻璃瓶工藝創作之用。我沒有刻意收集新的瓶子,因為四十年歷史的老房子內已經堆積著不同年份不同造型不同來源的玻璃瓶了。啤酒瓶、牛奶瓶、醬油瓶、汽水瓶、調味料瓶,通通給我收集起來,一個一個刷洗乾淨,再在地上排列成各種組合和圖案。最後的定案是,有太陽有花有蝴蝶也有抽象圖案。

土磚大小還算規律,而且是四十年前製作的土磚,早已乾燥妥當,直接用碎土磚加水做泥漿黏合成牆壁就是了。玻璃瓶牆壁卻不一樣,因為玻璃瓶圖案凹凸不平,要把瓶子固定,我只能用土團不能用土磚。可知道工作坊的時候大家都分工合作,有人負責用玻璃瓶砌圖案,有人在後面幫忙製作土團,更有人負責搬運和送遞土團。

但我這個案子不一樣,我只有自己一個人,因為是我自己的夢想。老公和他的朋友忙著其他房子裝修的事情,只能幫忙把拆卸的土磚搬到新浴室旁邊。於是,我常常分身乏術,一下子把土磚弄碎加水製作土團,一下子用桶子搬運土團,一下子用玻璃瓶砌圖案。呀!忘了說,土磚內的纖維不足,我要另外跟鄰居阿伯要來稻草,再一束一束剪短混入土團內加強土牆的結構。

就這樣,一層圖案一層土團,一層圖案一層土團,我的土牆慢慢增高了。不過,不是我希望加速就可以,因為每一層要讓土牆風乾沉降後我才可以繼續建築下一層,否則將來整面牆壁會有裂縫的風險。

玻璃瓶牆體製作完成後,我還在其餘土磚位置用土團製作立體浮雕,可知道這也是自然建築一大特色啊!玻璃瓶周邊我做了一些螺旋形狀,襯托著我的玻璃瓶「太陽花花」。右面的土磚牆壁,我用螺旋紋立體浮雕製作了一棵樹,看上去充滿魔法能量似的,由於牆壁面向我的後花園,感覺每一天她都在給我送上祝福,於是我叫她做「魔法樹」。

最後,因為這是浴室,需要做防水處理,我又用石灰混合泥漿上耐候層。不過,可能由於時間拖得太久的關係,又或者體力和熱情已經耗盡的關係,我已經沒有餘力把粗沙篩成幼沙了,結果牆壁表面是有點粗糙的。

工作坊最長也不過是十天的事情,然後大家分工合作完成建築。而我一個人的藝術創作,經歷了足足半年總算完工了。這次以後,我覺得我自然建築的體驗已經足夠,短期內沒有計劃再參加其他工作坊了。

又或者,自然建築的迷人之處,除了因為材料來自於大自然,更重要的是那份一大班人分工合作、協力築夢的人情味。


《延伸閱讀》
南涌土窯心之旅

築夢‧小泥窩

女生蓋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