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畢「任我帆遊南半球」
不算有很大的共鳴
反而
上網看了看作者的資料
卻有更多的欣賞
2011/06/21
2011/06/20
什麼是「歷奇」?
歷奇 即 Adventure Based- Counselling
香港近年興起了推行歷奇活動的熱潮,歷奇活動的發展是由外國傳到香港的。德國人Kurt Hahn (1886-1974) 在一九四一年開始了外展訓練,他相信學習是要透過實踐 "Learning by Doing" 才成功。一九三三年他在英國發展了一套給海員在怒海求生的技術訓練,後來逐漸成了外展訓練學校的課程 (英文名是" Outward Bound School")。外展" Outward Bound"的解釋是離開海港-一個安全的地方-出海去面對大自然的挑戰的意思。
一九六二年,外展訓練學校首次擴展至美國。一九七一年,美國開展了Project Adventure 試驗計畫;事後評估發覺參加者的「自我概念」得以提升,後來Project Adventure 的工作手法變成 「歷奇為本輔導」即 "Adventure-based-counselling" (簡稱ABC) ,廣為應用。近二十多年來,經過多位學者、戶外活動主辦者的不斷研究和嘗試,歷奇活動的應用範圍和深度不斷拓展,由一些有驚險成分的康樂旅遊活動發展到歷奇治療、野外治療…等等不同的效用,從活動應用與介入程度高低可劃分不同的功效
歷奇活動的基本理念是經驗式學習,經驗式學習有幾個元素:
參加者有高度參與,而不是觀眾。經驗不是單單「做過了」而還包含了整個人-身體、心靈、情感、精神上-的參與。而這高度參與是不單只使知識和技巧增加,還可達致了解,而最終是令參加者有真正的改變。
有支持氣氛及互相回饋的機制。在歷奇活動的進行期間,多會涉及小組隊工合作。小組的存在,除了為參加者在面對挑戰及危機時提供安全的環境、支持的氣氛外,更讓組員有機會學習與人相處及溝通,以催化個人成長。
活動設計富挑戰-「歷奇」包含「冒險」及「奇遇」的意思。活動本身有一定技巧的難度,而進行過程對參加者來說是陌生的、新鮮的、有異於慣常生活方式。
設事後討論/心理解說。反省是經驗式學習過程內的重要環節,活動後的討論可協助參加者整理經驗、啟發他把所學到的轉化到真實生活裏。
以歷奇的手法去設計活動非常受歡迎,除了形式上比較「活」、「有趣」、「好玩」、「富挑戰」之外,最重要的因素是:
歷奇活動是講求行動化的參與而不是單單以言語對話,使過程充滿動感,令參加者得到較上課式的訓練更多元的經驗。
特別是利用野外歷奇手法,陌生的環境能去卻一些既有的觀感,離開熟習的地方可刺激新感受、新思維。
轉變的氣氛來自活動後不明確的結果。當成敗都不是一般的方程式可預計出來,而支持的氣氛令得失都變得不重要時,人們的防禦系統減低,對於轉變自己,不論是慣性思考,還是個人價值取向都比較容易接受。
歷奇活動在過程中可令工作員更加準確地評估參加者的成長需要/困難所在,使隨後的活動設計更能夠「度身訂造」。
小組發展在歷奇活動中是重要的一環,當組員要滿足一己的目的時,他不能不兼顧其他組員的需要。活動的設計令參加者有互相交流的機會,從而建構一個真正互相交流的群體。
歷奇活動的設計由淺入深,由低難度挑戰續漸到高難度挑戰,參加者初期的嘗試會達致成功,令原先怕失敗、抗拒參與的人變得充滿信心和熱衷接受挑戰,最終令參加者的有能感提升,把經驗積極的一面帶回日常生活裏,使自我完善得以持續。
在香港,早期的歷奇活動從生活介入的深度來看,都是偏向康樂訓練及教育性質,在功能方面多是發展性及預防性,而比較少是補救性及治療性。近年來,參加者背景比較廣泛,從兒童、青少年、成人至家庭; 從學生領袖至青少年罪犯都有。負責推行的機構包括青少年中心、外展訓練學校、一般學校、感化組、輔導單位、營地、野外歷奇訓練中心、商界顧問公司及旅行社等等。活動形式有基地的、有野外的、有流動的、十分多元化。
展望將來,隨著愈來愈多老師、社工對歷奇活動這手法的經驗累積,可能有兩個發展方向:
有關活動的介入程度將會續漸加深,輔導與及治療功能因此會增加。
繼續保持康樂、訓練的層次,但用的活動技巧將揉合本地特色有更多元的發展。
歷奇活動的發展不能單靠活動的設計、遊戲、模式的花款變化,因為潮流玩意始終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長遠來說,提供歷奇活動的導師必須要理解歷奇活動的基本理念,與背後設計特色的關係,並要把理論融匯貫通,使參加者除了有一次「開心」的經驗外,還能真正的「增值」,改善人的質素, 達致成長。
香港近年興起了推行歷奇活動的熱潮,歷奇活動的發展是由外國傳到香港的。德國人Kurt Hahn (1886-1974) 在一九四一年開始了外展訓練,他相信學習是要透過實踐 "Learning by Doing" 才成功。一九三三年他在英國發展了一套給海員在怒海求生的技術訓練,後來逐漸成了外展訓練學校的課程 (英文名是" Outward Bound School")。外展" Outward Bound"的解釋是離開海港-一個安全的地方-出海去面對大自然的挑戰的意思。
一九六二年,外展訓練學校首次擴展至美國。一九七一年,美國開展了Project Adventure 試驗計畫;事後評估發覺參加者的「自我概念」得以提升,後來Project Adventure 的工作手法變成 「歷奇為本輔導」即 "Adventure-based-counselling" (簡稱ABC) ,廣為應用。近二十多年來,經過多位學者、戶外活動主辦者的不斷研究和嘗試,歷奇活動的應用範圍和深度不斷拓展,由一些有驚險成分的康樂旅遊活動發展到歷奇治療、野外治療…等等不同的效用,從活動應用與介入程度高低可劃分不同的功效
歷奇活動的基本理念是經驗式學習,經驗式學習有幾個元素:
參加者有高度參與,而不是觀眾。經驗不是單單「做過了」而還包含了整個人-身體、心靈、情感、精神上-的參與。而這高度參與是不單只使知識和技巧增加,還可達致了解,而最終是令參加者有真正的改變。
有支持氣氛及互相回饋的機制。在歷奇活動的進行期間,多會涉及小組隊工合作。小組的存在,除了為參加者在面對挑戰及危機時提供安全的環境、支持的氣氛外,更讓組員有機會學習與人相處及溝通,以催化個人成長。
活動設計富挑戰-「歷奇」包含「冒險」及「奇遇」的意思。活動本身有一定技巧的難度,而進行過程對參加者來說是陌生的、新鮮的、有異於慣常生活方式。
設事後討論/心理解說。反省是經驗式學習過程內的重要環節,活動後的討論可協助參加者整理經驗、啟發他把所學到的轉化到真實生活裏。
以歷奇的手法去設計活動非常受歡迎,除了形式上比較「活」、「有趣」、「好玩」、「富挑戰」之外,最重要的因素是:
歷奇活動是講求行動化的參與而不是單單以言語對話,使過程充滿動感,令參加者得到較上課式的訓練更多元的經驗。
特別是利用野外歷奇手法,陌生的環境能去卻一些既有的觀感,離開熟習的地方可刺激新感受、新思維。
轉變的氣氛來自活動後不明確的結果。當成敗都不是一般的方程式可預計出來,而支持的氣氛令得失都變得不重要時,人們的防禦系統減低,對於轉變自己,不論是慣性思考,還是個人價值取向都比較容易接受。
歷奇活動在過程中可令工作員更加準確地評估參加者的成長需要/困難所在,使隨後的活動設計更能夠「度身訂造」。
小組發展在歷奇活動中是重要的一環,當組員要滿足一己的目的時,他不能不兼顧其他組員的需要。活動的設計令參加者有互相交流的機會,從而建構一個真正互相交流的群體。
歷奇活動的設計由淺入深,由低難度挑戰續漸到高難度挑戰,參加者初期的嘗試會達致成功,令原先怕失敗、抗拒參與的人變得充滿信心和熱衷接受挑戰,最終令參加者的有能感提升,把經驗積極的一面帶回日常生活裏,使自我完善得以持續。
在香港,早期的歷奇活動從生活介入的深度來看,都是偏向康樂訓練及教育性質,在功能方面多是發展性及預防性,而比較少是補救性及治療性。近年來,參加者背景比較廣泛,從兒童、青少年、成人至家庭; 從學生領袖至青少年罪犯都有。負責推行的機構包括青少年中心、外展訓練學校、一般學校、感化組、輔導單位、營地、野外歷奇訓練中心、商界顧問公司及旅行社等等。活動形式有基地的、有野外的、有流動的、十分多元化。
展望將來,隨著愈來愈多老師、社工對歷奇活動這手法的經驗累積,可能有兩個發展方向:
有關活動的介入程度將會續漸加深,輔導與及治療功能因此會增加。
繼續保持康樂、訓練的層次,但用的活動技巧將揉合本地特色有更多元的發展。
歷奇活動的發展不能單靠活動的設計、遊戲、模式的花款變化,因為潮流玩意始終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長遠來說,提供歷奇活動的導師必須要理解歷奇活動的基本理念,與背後設計特色的關係,並要把理論融匯貫通,使參加者除了有一次「開心」的經驗外,還能真正的「增值」,改善人的質素, 達致成長。
2011/06/18
OB Spirit
出席了一個單車旅行講座
再次接觸一些環遊世界的人和事
沒有忘記自己到處流浪的夢想
謝謝Tiffany給我借的任我帆遊南半球
下星期又會有三個第一次
第一次上Spirit
第一次帶Second Chance
第一次帶十八日班
Outward Bound
其實就是嘗試體驗各種各樣的第一次
也許
我也是時候學習喜愛帆船
當我離開OBHK的時候
就是踏上流浪旅途的時候
沒有時限
沒有法則
也許是幾個月
也許是幾年
也許是踏單車
也許是坐帆船
天知道
再次接觸一些環遊世界的人和事
沒有忘記自己到處流浪的夢想
謝謝Tiffany給我借的任我帆遊南半球
下星期又會有三個第一次
第一次上Spirit
第一次帶Second Chance
第一次帶十八日班
Outward Bound
其實就是嘗試體驗各種各樣的第一次
也許
我也是時候學習喜愛帆船
當我離開OBHK的時候
就是踏上流浪旅途的時候
沒有時限
沒有法則
也許是幾個月
也許是幾年
也許是踏單車
也許是坐帆船
天知道
OD@ Egypt, Apr 08 |
2011/06/13
2011/06/04
訂閱:
文章 (Atom)